
柔性機器人技術:工業機器人發展的下一方向
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,工業機器人已經廣泛應用于制造業的許多方面,但仍有大量的生產環節需要人工完成。目前,機器人工人的數量仍不到人類工人數量的1%,對機器人工人的需求遠遠沒有得到滿足。如果把范圍擴大到商業、醫療康復等廣義的生產活動,需求會更大。面對這些需求,傳統工業機器人的局限性在哪里?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機器人?
工業機器人的優缺點:傳統工業機器人是從電機演變而來的,與手動機器人相比,具有承載能力大、速度快、位置精度好的優點。缺點是應對環境不確定性的調節能力差,智能化程度低。在傳統工業機器人的基礎上,協同機器人可以減輕結構重量,限制電機的功率和速度,保證與人在同一空間工作的安全性,本質上是工業機器人的一個分支。
工業機器人(包括協作機器人)都控制機器人的位置,一般采用示教-執行的開環過程,只能應用于嚴格結構化的場景,無法很好地處理場景中的不確定性。比如在零件的裝配中,零件的公差配合精度遠高于機器人位置控制,僅靠位置控制是無法完成裝配的。然而憑借力的感覺、手臂的靈活性以及學習和決策的能力,手冊可以輕松完成裝配動作。因此,目前工廠在零部件裝配方面需要大量的工人,工業機器人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應用嘗試,但效率很難pk人。
柔性機器人的區別和好處是什么?傳統工業機器人雖然也可以借助末端力傳感器實現力覺控制,但受限于面向位置的控制架構,力覺閉環環節多、響應慢、節拍慢,難以與人手相比。柔性機器人的軟硬件架構與傳統工業機器人不同:每個關節都配備了一個力傳感器,底層控制架構由原來的位置控制轉變為力與位置融合控制,使機器人兼具高精度位置控制和高動態力控制。
所謂高動態力控制,即力的閉環頻率比工業機器人提高一兩個數量級,力響應更靈敏。同時可以模擬人體手臂肌肉控制的柔順特性,使機器人具備應對環境不確定性的能力。比如在零件裝配場景中,我們可以控制相應方向的主動柔順,模擬人手順應位置偏差,進行柔順裝配。例如,對于復雜曲面拋光,柔性機器人控制向前方向的位置和拋光壓力方向的力,通過機械臂的柔度調節來適應曲面的彎曲變化,符合人工操作的特點。